时间:2019-09-17 02:55:25编辑:admin
西汉著名政治家晁错被景帝诛杀并非盲目而为
晁错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在汉文帝时,担任太常掌故,后来历任太子舍人、博士以及太子家令;又在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直至担任御史大夫
晃错雕像
关于他的的一些成就主要在于政治上面首先在农业经济上,他写了一篇《论贵粟疏》的文章,在其中它主要是主张重农思想,强调重农抑商还讲述分析了农民与商人的区别和矛盾,以及导致农民流亡,粮食匮乏的严重状况的原因听完他的建议,文帝认为对当时发展生产和巩固国防,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于是欣然接受了接着不久,他又给文帝上奏了一篇关于减收农民租的文章要求统治者的政治活动不要影响农时,既要满足人民的欲望,还要给老百姓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在对外匈奴上,晁错对于匈奴的态度是比较强硬的,刚开始是主张武力平定,但是这条建议不被文帝所接受于是,他仍主张积极备战,提出移民实边的策略
在削藩政治上,晁错主要是对贾谊思想的继承,但是他的态度要比贾谊更加坚决晁错抓住藩国中最强大也最危险的吴国,对他进行不断的揭露,态度非常坚决与此同时,晁错不只是政论家,更是政治实践家因此晁错不仅有削藩的言论,更是亲自参与其中在晁错的策划下,景帝削吴会稽、豫章郡并在治理封国的过程中,他虽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却用自己的力量,极大地巩固了王朝的中央政权,他的“推恩令”为解决诸侯王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晁错削藩
晁错为人严峻刚正,却又苛刻严酷凭着自己的辩才,得到太子的宠幸,太子家称他为“智囊”在汉文帝的时候,晁错曾多次上书,说到削减诸侯势力的事,以及修改法令的事好几次的上奏,汉文帝都没有采纳,但认为他有奇特的才能,提升为中大夫
晁错削藩
那时汉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但是同时又有二十二个诸侯国到了汉景帝那时候,诸侯的势力很大
,土地又多,像齐国有七十多座城,吴国有五十多座城,楚国有四十多座城另外有些诸侯不受朝廷的约束晁错眼看在这样下去,会对巩固中央集权产生不利影响,于是就几番上奏,告诉汉景帝诸侯国的一些罪状,并请求景帝大力削减诸侯国的封地,还提出削藩的主意后来汉景帝思量再三,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略,并开始采取了一系列削弱诸侯藩国的措施,这样一来,导致使很多藩国诸侯都产生了严重的恐慌心理于是诸侯们纷纷站起来反对朝廷的削藩策略,对提出削藩策略的晁错更是恨之入骨
最后他的父亲为了劝他放弃,可谁知自己的儿子很是坚决于是,他的父亲阻止不成却选择了自杀而在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出现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后来汉景帝为了平息这场战乱,腰斩了晁错
袁盎杀晁错
在汉景帝三年时期,爆发历史上最大的诸侯国叛乱,面对这样的情景足以让景帝坐卧不宁,犹如锅上蚂蚁,这就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这起事件中就包括了袁盎和晃错这两个人物
图片来源于络
袁盎在文帝时颇受皇帝的重视,始终在文帝身边充当中郎袁盎才能卓著,并且有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当然袁盎和晁错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仇恨,只要一方在,另一方就离去,两个人从来没有在一起谈过话汉景帝即位后,晁错任御史大夫,就派人查收袁盎任吴相时所受吴王刘濞的财物,要论罪处罚,景帝诏令赦免袁盎为平民
景帝前元三年时期,吴楚七国开始发动叛乱,晁错听到这个消息,认定是袁盎收受刘濞恩惠,必定知道其中的预谋,于是就与下属丞史商议,打算趁机打击袁盎可是丞史不同意这样做,而晁错因此犹豫不决袁盎从旁人那里得知消息,非常惶恐,便连夜求见窦婴,说明吴王反叛的原因,请求面见景帝当庭对状窦婴禀告了景帝,景帝便召见了袁盎袁盎进宫后,发现晁错在场,就请求景帝屏退旁人,于是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来恢复原来封地;只要将晁错杀了,赦免吴国等七国罪行,就可以消除叛乱,还不用动一兵一卒”于是思前想后,景帝采纳了袁盎的建议,封窦婴为大将军,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于是在袁盎建议下,景帝汉景帝为了平息这场战乱,将晃错骗进宫中,腰斩了晁错
晁错怎么死的
由于在文帝时期,对各个诸侯国的一味放纵和姑息,到了景帝时期,四方诸侯已经割据一方,固强自守而对于“清君侧,诛晁错”不过是吴王发动政变的一个华丽的藉口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晁错究竟是怎么死的!
晃错削藩的结果
景帝前元三年,晁错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诸侯割据的尖锐矛盾,消除王权对皇权的严重威胁,于是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景帝为实现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对于晁错“削藩”,无疑是忠于汉室、维护汉王朝封建秩序的正确政治主张而景帝通过“削藩”,使绝大多数诸侯王国仅领有一郡之地,实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然而在这次的主推“削藩”的功臣晃错,却被腰斩于长安东市
从“削藩”一事上就能够看得出晃错还缺少足够的政治智慧,“削藩”本就存在复杂性、艰巨性、风险性,甚至是深不可测最后,景帝也迫不得已“不爱一人以谢天下”,来平定叛乱而汉景帝本就是心狠手辣之人,曾以莫须有的罪名囚禁功臣周亚夫到死,身为景帝之师的晁错,却没有看透景帝的为人,最终还是害了自己
但是景帝诛晁错也并非盲目其一,诛晁错,可以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其二,诛晁错后,如诸侯国造反,要推翻景帝政权,这样一来天下人就会同情和支持景帝平息叛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长衡会战往事
长衡会战,从1944年5月26日战役开始,至6月18日,日军完成对长沙的合围。
18日,日军4个师团在飞机、重炮支援下,并施放毒气,猛攻长沙,守城的张德能第四军顽强抗击后,因为我薛岳的“天炉战法”失效,国民党部队,粤军和中央军关系失衡。迫不得已,残部向湘乡、永丰撤退,长沙失陷。
之后,日军又乘机南下,进攻方先觉守衡阳的第十军。至7月初,各路日军完成对衡阳的战略合围。
中国军队,迫不得已,在衡阳外围与日军展开争夺战,时进时退,未解衡阳之围。守城的第十军喋血苦战,伤亡惨重。
8月8日,军长方先觉眼看“补剂”未到,含泪下令投降,衡阳失陷。长衡会战历经3个多月,据国民政府军令部统计,国军伤亡9万多人,日军伤亡6.6万多人。
这是中国军队和侵华日军之间震惊世界的一战,也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
去年11月到长沙考查抗日历史,右起:电影《抗日将军张德能》总策划、市政协张振敏,和编剧曾阳漾、制片人梁庭辉
长衡会战要图
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第一、第二十四、第三十、第二十七集团军,及第四军、第十军、第三十七军、第四十四军、第九十九军、暂编第二军,共4个集团军(共15个军)另6个军共约40万人。
在空军(飞机181架)、友邻战区支援下,以一部依托湖北通城东南山区、湖南新墙河南岸、沅江和益阳地区的既设阵地,节节抗击,消耗、迟滞日军;
主力分别控制于浏阳、长沙、衡阳及宁乡等要地,相机歼敌。
制片人梁庭辉与长沙抗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唐智轩先生,深谈长沙大会战内幕和过程。
时间,回到1944年的长沙保卫战,当时薛岳挑起大梁,数次挫败日军,让敌人兵锋止步于长沙城下。然而,此时已经是第四次长沙会战,日军似乎已经搞懂了薛岳的打法,这一次日军志在必得。
在开打之前,薛岳依旧很自信,他派出自己的心腹爱将张德能率领第四军守卫长沙,试图重新复刻之前的“天炉战法”消耗日军。
制片人梁庭辉、编剧曾阳漾和唐智轩先生,在抗日文化研究会门前合影纪念。
张德能将军,为什么会倒在蒋介石的枪口下呢?根据国民党方面的记载:在开战之前,国军内部已经出现问题。比如薛岳虽然能征善战,但也有时候听不进建议,继续“天炉战法”。
蒋介石曾下令:让早做准备提防日军将会再犯长沙,但他认为日军暂时不敢前来;等到日军大量集结后,参谋长赵子立劝说薛岳重心放在衡阳决战,薛岳也没有听从,他坚持要在长沙继续“天炉战法”。
如此一来,还未开打,薛岳就与蒋介石有分歧,而且和参谋长赵子立存在龃龉,这也是当时国军领导层的一个缩影,他们各有所想,意见不统一,所以很多事情便做不好。
张德能的第4军,下辖第59、90和102师三个师,由于第4军是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嫡系部队,所以在人员和武器上都是比较先进的,部队战斗力也比较强悍。
第9战区炮兵部队,还拥有榴弹炮、野战炮等50多门火炮,火力强大。然而,当日军推进到长沙附近时,薛岳却转移到离长沙80公里的朱亭,临走时并没有确定长沙守卫战的最高指挥。
致使第4军军长张德能、炮兵指挥官王若卿、第9战区代参谋长赵子立互不统属,造成多头指挥现象,使部队协调不力,指挥混乱,军队战斗力大打折扣。
长沙麓山忠烈祠
军队在部署上,张德能让第59、102师守卫长沙城区,第90师守卫岳麓山一线;炮兵部队听从王若卿的指挥,把小口径、射程近的火炮部署在长沙城附近协助步兵防守城区,大口径、射程远的火炮,则部署于岳麓山阵地。
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在6月15日晚下达命令,于16日开始总攻。事先专门进行步、炮、空协同作战训练的第34师团,负责进攻岳麓山阵地,压制岳麓山炮兵火力;专门受过城市巷战训练的58师团,则负责攻击长沙城的守军。
由于,战前把主要兵力部署在城区,日军进攻部队又准备充分,第90师以一师之力难以抵挡日军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在飞机掩护下的猛攻。
18日日军攻上岳麓山山顶,控制了第9战区炮兵阵地,致使数十门大炮被遗弃,这些可都是大口径的大炮,火力损失非常惨重。
日本指挥官横山勇。
岳麓山阵地危机时,张德能才意识到岳麓山阵地的重要性,慌忙让59师、102师主力趁夜渡江增援岳麓山,由于抽调命令是夜间下达,部队没有做好动员准备,士兵以为退却,慌忙中不等接防部队到达,就涌向江边。
结果,渡江场面十分混乱,坠入江中淹死的士兵竟然不下千余,士兵很多武器丢失,天亮后日军猛烈袭击渡江部队,场面更加混乱。
失去指挥控制的部队,没有进入新阵地支援岳麓山,纷纷向衡阳方向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