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17 02:55:25编辑:admin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奇葩圣旨忍住别笑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而且是贫下中农,小时候朱元璋给地主放牛,根本无法读书,他的人生第一堂课基本就是苦难和凄惨由于从小没文化,他当了皇帝之后依旧用白话发布圣旨,只不过这该是自古以来最新鲜的圣旨了
且看第一道圣旨:
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的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
络配图
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
第二道圣旨:朱元璋训太学生敕谕
恁学生每听着:
先前那宗讷做祭酒呵,学规好生严肃,秀才每循规蹈矩,都肯向学,所以教出来的个个中用,朝廷好生得人后来他善终了,以礼送他回乡安葬,沿路上著有司官祭他近年著那老秀才每做祭酒呵,他每都怀着异心,不肯教诲,把宗讷的学规都改坏了,所以生徒全不务学,用著他呵,好生坏事如今著那年纪小的秀才官人每来署学事,他定的学规,恁每当依著行敢有抗拒不服,撒泼皮,违犯学规的,若祭酒来奏著恁呵,都不饶全家发向烟瘴地面去,或充军,或充吏,或做首领官今后学规严紧,若有无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帖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贴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将来呵,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发往烟瘴地面 钦此
这首圣旨后面还有一个故事:
据汪曾祺《国子监》:朱元璋为了要“人才”,对于办学校非常热心他的办学的政策只有一个字:严他所委任的第一任国子监祭酒宗讷,就秉承他的意旨,订出许多规条待学生非常的残酷,学生曾有饿死吊死的学生受不了这样的迫害和饥饿,曾经闹过两次学潮第二次学潮起事的是学生赵麟,出了一张壁报(没头帖子)太祖闻之,龙颜大怒,把赵麟杀了,并在国子监立一长竿,把他的脑袋挂在上面示众(照明太祖的语言,是“枭令”)隔了十年,他还忘不了这件事,有一天又召集全体教职员和学生训话
络配图
第三道圣旨:
某群岛有倭寇来犯,地方官吏问咋办,朱元璋一道圣旨说:
“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中国的封建帝制实在漫长,浩如烟海的圣旨大多千篇一律,如此简洁扼要的圣旨恐怕只有他才能想得出来不需要任何文秘代笔,只是“直抒胸臆”,想说啥就说啥,我说啥就是啥,看来朱元璋真不愧是白话文的第一人
第四道圣旨:
下面这则圣旨,是朱元璋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给户部下发的清查登记户口的指示原文如下:
“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作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们)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作军钦此”
朱元璋由社会的最下层造反起家,当上皇帝,天下户口情况,当然是他关心的大事,于是,他下令由中书省编制户籍簿册,由户部张榜公告,当地主管官员具体登记,给百姓发放盖有骑缝印章的户帖
天下太平,原来南征北战的军队现在正好闲着无事,分发到各州县,挨门逐户去核对核对不上的,是百姓隐瞒的就治罪充军,是官员隐瞒的就处斩杀头意思十分清楚
络配图
这个圣旨不仅仅是研究明初历史状况的重要资料,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许多正史中反映不出的信息你看,朱元璋的白话说得多么熟练,丝毫看不到文言的儒雅之风开口就是“你每”(元明时期,“你们”的“们”普遍写作“每”),如果是正史记载,绝对不会出现这等字样,充其量说“尔等”如何如何而且具体要求到“写得真着”,就是说字迹不能潦草这起码说明,当时白话的使用已经十分普及同时也说明,朱元璋自己是以说白话为乐事的,他很有可能对那种文绉绉的语言有一种来自下层社会的强烈反感,不然,他不会亲自拟制这样一副“通俗圣旨”相比之下,秦末陈胜为王,原来一块当雇工的老伙计来说了点家常,就使陈胜感到难堪,老伙计也被砍了脑袋
而朱元璋说下层语言,丝毫不感到丢面子这种心态,说好一点是保持了原来的淳朴本色,说不好一点就是不能融入上层社会朱元璋一直对文化人持有一种高度警惕,甚至大加杀戮,可能也与这种心态有关系正史中经过文人润色的皇皇制敕,根本读不出这样的信息
洪武元年十一月十四日臣孔克坚谨身殿内对百官面奉圣旨“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对:“臣五十三岁也”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你勾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啊不好”二十日于谨身殿西头廊房下奏上位,曲阜进表的,回去臣将主上十四日戒谕的圣旨,备细写将去了上喜曰:“道与他,少吃酒,多读书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长衡会战往事
长衡会战,从1944年5月26日战役开始,至6月18日,日军完成对长沙的合围。
18日,日军4个师团在飞机、重炮支援下,并施放毒气,猛攻长沙,守城的张德能第四军顽强抗击后,因为我薛岳的“天炉战法”失效,国民党部队,粤军和中央军关系失衡。迫不得已,残部向湘乡、永丰撤退,长沙失陷。
之后,日军又乘机南下,进攻方先觉守衡阳的第十军。至7月初,各路日军完成对衡阳的战略合围。
中国军队,迫不得已,在衡阳外围与日军展开争夺战,时进时退,未解衡阳之围。守城的第十军喋血苦战,伤亡惨重。
8月8日,军长方先觉眼看“补剂”未到,含泪下令投降,衡阳失陷。长衡会战历经3个多月,据国民政府军令部统计,国军伤亡9万多人,日军伤亡6.6万多人。
这是中国军队和侵华日军之间震惊世界的一战,也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
去年11月到长沙考查抗日历史,右起:电影《抗日将军张德能》总策划、市政协张振敏,和编剧曾阳漾、制片人梁庭辉
长衡会战要图
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第一、第二十四、第三十、第二十七集团军,及第四军、第十军、第三十七军、第四十四军、第九十九军、暂编第二军,共4个集团军(共15个军)另6个军共约40万人。
在空军(飞机181架)、友邻战区支援下,以一部依托湖北通城东南山区、湖南新墙河南岸、沅江和益阳地区的既设阵地,节节抗击,消耗、迟滞日军;
主力分别控制于浏阳、长沙、衡阳及宁乡等要地,相机歼敌。
制片人梁庭辉与长沙抗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唐智轩先生,深谈长沙大会战内幕和过程。
时间,回到1944年的长沙保卫战,当时薛岳挑起大梁,数次挫败日军,让敌人兵锋止步于长沙城下。然而,此时已经是第四次长沙会战,日军似乎已经搞懂了薛岳的打法,这一次日军志在必得。
在开打之前,薛岳依旧很自信,他派出自己的心腹爱将张德能率领第四军守卫长沙,试图重新复刻之前的“天炉战法”消耗日军。
制片人梁庭辉、编剧曾阳漾和唐智轩先生,在抗日文化研究会门前合影纪念。
张德能将军,为什么会倒在蒋介石的枪口下呢?根据国民党方面的记载:在开战之前,国军内部已经出现问题。比如薛岳虽然能征善战,但也有时候听不进建议,继续“天炉战法”。
蒋介石曾下令:让早做准备提防日军将会再犯长沙,但他认为日军暂时不敢前来;等到日军大量集结后,参谋长赵子立劝说薛岳重心放在衡阳决战,薛岳也没有听从,他坚持要在长沙继续“天炉战法”。
如此一来,还未开打,薛岳就与蒋介石有分歧,而且和参谋长赵子立存在龃龉,这也是当时国军领导层的一个缩影,他们各有所想,意见不统一,所以很多事情便做不好。
张德能的第4军,下辖第59、90和102师三个师,由于第4军是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嫡系部队,所以在人员和武器上都是比较先进的,部队战斗力也比较强悍。
第9战区炮兵部队,还拥有榴弹炮、野战炮等50多门火炮,火力强大。然而,当日军推进到长沙附近时,薛岳却转移到离长沙80公里的朱亭,临走时并没有确定长沙守卫战的最高指挥。
致使第4军军长张德能、炮兵指挥官王若卿、第9战区代参谋长赵子立互不统属,造成多头指挥现象,使部队协调不力,指挥混乱,军队战斗力大打折扣。
长沙麓山忠烈祠
军队在部署上,张德能让第59、102师守卫长沙城区,第90师守卫岳麓山一线;炮兵部队听从王若卿的指挥,把小口径、射程近的火炮部署在长沙城附近协助步兵防守城区,大口径、射程远的火炮,则部署于岳麓山阵地。
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在6月15日晚下达命令,于16日开始总攻。事先专门进行步、炮、空协同作战训练的第34师团,负责进攻岳麓山阵地,压制岳麓山炮兵火力;专门受过城市巷战训练的58师团,则负责攻击长沙城的守军。
由于,战前把主要兵力部署在城区,日军进攻部队又准备充分,第90师以一师之力难以抵挡日军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在飞机掩护下的猛攻。
18日日军攻上岳麓山山顶,控制了第9战区炮兵阵地,致使数十门大炮被遗弃,这些可都是大口径的大炮,火力损失非常惨重。
日本指挥官横山勇。
岳麓山阵地危机时,张德能才意识到岳麓山阵地的重要性,慌忙让59师、102师主力趁夜渡江增援岳麓山,由于抽调命令是夜间下达,部队没有做好动员准备,士兵以为退却,慌忙中不等接防部队到达,就涌向江边。
结果,渡江场面十分混乱,坠入江中淹死的士兵竟然不下千余,士兵很多武器丢失,天亮后日军猛烈袭击渡江部队,场面更加混乱。
失去指挥控制的部队,没有进入新阵地支援岳麓山,纷纷向衡阳方向逃去。